历程比作一条线的话,那么,线的“头儿”,就拴在“毕业分配”上,而线的“尾儿”则系在“悲壮献身”上。 这条线上所串的“珠子”,便是杨凡在暂短的教育生涯中看似“不起眼”实质是“了不起”的许许多多“教书育人”的小事,将这些“小事的平凡”串成“精神的伟大”,使这线上所有的“珠子”无不闪耀着“主人公”追求生命价值的熠熠光泽,而这种光泽能自然而然地与小说中塑造的韩雪、刘翠莲、赵卫东、郑洁、曾显庆、杨春霞、余英等一系列人物的亮点抑或黯淡形成相互辉映和彼此反衬,足见作者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意趣上积羽沉舟、集腋成裘的创作本事。“这条线”最终惜墨如金地以“追悼会”戛然打结,确实恰到好处地体现作者彰显和歌颂“师魂”的初衷。 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作者的“初衷”当属于这种“正确的思想”的范畴。那么这种“初衷”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当然不是,倘若究其所滋生的土壤,不得不说它与作者教育生涯紧密相关。 笔者从本书作者当年的得意门生,如今已奋斗成名的青年作家王大学撰写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读冯宗敬老师 <师魂>想到的……》一文中得知,冯宗敬从事教育事业四十多年,现已退休,“在德昌县教育界可谓德高望重,桃李满山”。我们从本书作者《后记》中,也不难看出冯宗敬著书立说“初衷”的由来。 作者之所以《师魂》为题,创作出这部颇有分量的长篇小说,其目的是“用以激励人民教师”,“将此精神发扬光大”。教育岗位的同事们,因此,笔者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说,冯宗敬先生创作这部小说具备得天独厚的生活积累,他以时代责任感为弘扬“师魂”,最大限度地提纯了部小说主题的含金量。笔者愿以一个老编辑的良知负责任地说,这部小说反映的是人民教师的心声,是践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形象教材,是广大人民教师用来鞭策自己的一面镜子。 编《师魂》这部长篇小说,我看见点燃生命的烛光是多么灿烂!笔者感动之余赋诗一首,不知能否与读者共鸣。 君以忠诚写忠诚, 书内书外相呼应, 点燃烛光颂生命, 教育生涯见真情。 是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