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的“亮点” ——序刘天野第三部文集《让青春闪光》
杨 枫
就在“让青春闪光”这具有上进色彩的句子作为刘天野第三部文集的书名展现在我眼前的一剎那,不禁使我由“闪光”联想到“金子”。其实“青春”就是一块“金子”,其共同之处就在于少不了“炼”的经历。金子之“炼”始于矿石,青春之“炼”始于童稚。本书作者刘天野是刚满十五岁的少年,为让自己未来的青春像金子一样闪烁光华,他在小学读书时,就视“写作”为自己不断进取的充电器,充电充电,充进前进的动力,充进知识的力量。可以说“让青春闪光”是刘天野少年阶段一直不懈追求的“亮点”。
词典将“青春”解释为“青年时期”,又将“青年”解释为“指人十五六岁至三十岁左右的阶段”,但我认为这只是一种机械的界定,刘天野尽管在年龄上刚刚迈进“十五岁”的青春门槛,可在他的“写作”上却能显示出早熟的青春活力,从这个角度看,他不愧是同龄人的佼佼者。
成为佼佼者不容易,面对刘天野写作成果就不难看出,他要比同龄的常人付出更大的努力。笔者不妨展示一下刘天野写作之树结出的一串串果实,让本书的读者们分享这勤勉的芳香而受到启迪——
2006年,他十岁,作品《捉蚂蚱》获石家庄市中小学生“读写杯”第八届作文大赛优秀奖,长安区特等奖。
2007年至2008年,参加过30多个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奖赛,53篇作品获奖,8篇作品入选地方中小学生作文函授教材。
2008年,他十二岁,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个人文集《这儿真美》,获第九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
2009年,与24位作家诗人合著,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灿烂的星座》一书,内有“刘天野散文卷”。
同年10月,十三岁的他,在中国少年作家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少年作家学会副主席、河北省少年作家学会主席。
2010年,与五位作者合著,由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出版《文人与学者》一书,内有《刘天野卷》。
同年,作品《我给爸爸挠背》获第十一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
同年,十四岁的他,成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2011年,与十六位作者合著,由环球出版社出版《同窗》一书。
同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个人文集《让青春闪光》,获“著书立说成功奖”。
在太阳的光照下,这串串果子的每一颗,都闪现出一个“亮点”。刘天野之所以发自肺腑地亮出“让青春闪光”的理想,就是因为他拥有用心血和汗水凝成的这样一个个“亮点”。反而言之,如果没有这样的“亮点”聚集,那么,说“让青春闪光”就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了。因此,笔者不能不为刘天野用这样的“亮点”,去涂抹“青春”的绚丽而由衷地赞佩和鼓励。
《让青春闪光》一书,分《散文篇》、《记叙篇》、《议论篇》三辑,这些出自十五岁少年之手的作品,归纳起来的三个特点不外乎涉及到“人、事、理”:
其一,写人。
写凡人出租司机拾金不昧寻找失主的高尚情操;写名人“航天之父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写恩师班主任谷志蕾、数学老师范严为人师表、对作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鼓励;写亲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呵护、细微之处见真情的家庭温暖……
感恩,是人性重要的组成部分,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本书富于感恩立意的文章占有相当的比重。少年作家刘天野,对感恩的理解和践行,体现在他“写人”的这部分的作品中。诸如《我的爸爸》、《我给爸爸挠背》、《父亲和烟》、《为我守候童年的人》、《我的奶奶》、《我的恩师,我的爱》,还有写爷爷的那篇《一个无畏的少年》,都埋下了感恩的心灵种子,它们的萌芽、开花、结果,是作者生命之树年复一年的一种收获,当然也是作者的长辈们愿意看到喜出望外值得高兴的一种收获。由此看来,对于“感恩”的体验和表达,也不乏是年轻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种元素的汲取,是刘天野善良天性融合后天来自家人的恩师的因人施教而使然,尤其是与他爷爷良苦用心密切相关。在当今世风浑浊,善恶混杂的境况下,刘天野得天独厚地获取这心灵营养的滋补,应该是他写作发展的“根”之所在。有了这样的“根”,刘天野抚育的“写作之树”,芽儿萌出纯真,叶儿抽出信念,干儿挺出正直,果儿结出真诚。从这个意义上讲,刘天野的写作,就从“文本主义”升华到“人本主义”了。
其二,写事。
写吴老二筑墙拆墙的事,写白芳礼老人资助300多名贫困生读书的事,写爸爸鼓励他登山的事,写鹦鹉会说“傻瓜”的事等等,在刘天野笔下,不但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晰晰,而且思想意义挖掘得也挺深刻。不管是与作者同龄的少年还是青年人、成年人读后都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启迪。
我们平时喜欢把“爱生活”挂在嘴边,可真正对生活的爱,可不是说说而已那么简单。少年刘天野平时留心身边的事,并能把感动自己的事写成文章,这正是爱生活的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讲,事,是人的行为。“事在人为”就是在表述这个涵义。将人为的事写出来也是一种行为。对于所写的事的选取,是衡量写作行为有何意义的开端,它受写作行为人的思想、人格、品质、才艺等综合素质的制约,刘天野所写的事,具有弘扬真善美积极上进的意义,在写作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在写作后陶冶读者的情操,所谓作家“先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别人”的道理,刘天野在写作实践中找到了,并真正地付诸实践。只要读者开卷随便翻阅本书作品之一二,就会得出和笔者一致的结论,那就是刘天野的写作行为,使他的心灵向善向美向真得到不断的升华。
其三,写理。
刘天野“写理”,不论来自读书的感悟,还是深受榜样的激励,都是源于生活的启迪。
喜读书,必有感悟;学榜样,必得激励。刘天野对此深有体验。仅就本书提供的信息就不难看出,与名著、科普、历史、自然、天文、地理、小说、散文等相关的书作者都有所涉猎,古今中外伟人、名人、强人的形象早已、正在并继续走进作者心灵的荧屏……不然他的笔下怎能令岳飞、马克思、林肯、丘吉尔、艾森豪威尔、霍金、富兰克林、雨果、鲁迅、老舍、钱学森、袁隆平、孔繁森、张海迪、邓亚萍等人物呼之即出呢。
如果把人的成长比作成林的过程,那么,读书与榜样就是成“林”的“二木”,作者小小年纪,练就了“入木三分”的眼光,这“二木”大有杨柳的易活性能,被作者“一段一段”地植入生活的土壤,哇噻!一片连一片,组成足以使作者开阔视野的风景线,这成林的绿,将作者无法躲避的“社会浊气”,在侵入作者“呼吸系统”前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净化。这种启迪无不收到“良性循环”的效应!从中笔者不由高度赞赏作者的爷爷——这位曾任某市常务副市长退休后仍在为社会不惜奉献睿智、奉献光热、奉献爱心的德高望重的刘伯芳先生,对其孙刘天野的言传身带的教诲和培育多么适宜,多么到位!这当然涵盖一种育人之“道”的“理”,就此而言,说爷爷有“道”,孙子懂“理”也毫不为过。都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作长辈的只强调晚辈不辜负期望显然有失偏颇,同时要做出为“龙”营造“大海”之氛围,为“凤”栽植“梧桐”之美境艰苦卓绝的努力,这才算是期望落实到行动上。作者的爷爷深谙此“道”,这是刘天野成才的“外因”,它和刘天野成才的“内因”构成了左右之翼,随着这双翼的丰满,起飞,翱翔,飞向远方是注定是不可阻挡的……
其实,生活的本身就是一部书,这无作者署名也无须用纸张印刷的无字之书,与印在纸上或登在网络上用汉字记载的书,相得益彰地引导着刘天野认知社会,感悟人生,茁壮成长。从这个角度看,作者刘天野就是攀登这样的阶梯天天向上的。这就应了高尔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只不过笔者在这里将“书”外延成“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罢了。书的阶梯是一阶一阶的,刘天野所攀登的高度,取决于他在这样的书中汲取知识的多少,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嘛,没有知识能有力量吗?没有力量能攀登吗?——这个“理”,刘天野认!相信正处在“更上一层楼”的小作家,“欲穷千里目”与日俱增的信心,会令他向往的视野更宽,跋涉的足迹更远,追求的亮点更亮!
综上所述,刘天野在“写人”、“写事”、“写理”上,并非仅仅是写作的事,它和“做人”、“处事”、“明理”密不可分。十五岁的小作家的人生,已不是一张“白纸”,这张纸上已被“生活”、“理想”、“命运”的笔蘸着时代缤纷的色彩绘出了青春的轮廓,笔者依稀看到这轮廓里的青春,有一条地平线,地平线上有一轮刚冒红的太阳,这不正是刘天野追求的亮点吗?
序行至此,我自然而然地勾起我在上世纪80年中期写的一首题目为《跋涉!向着地平线》的诗,正值花甲的我,翻出尘封的诗歌手抄本,自己这当年的旧作像载着时光的小舟一样穿过25年人生的风雨驶来,新的感受像涨潮的海水拍击着心岸,使我陡然悟出,跋涉是不分年龄的,目标是永在前方的地平线……我愿把这首诗旧作略改后献给本书的少年作家刘天野及他的家人,也献给这本书的老、中、青、少读者们,权作共勉。
跋涉!向着地平线 希望在天边划出一条线 随着视野的扩大无限推延 有时笔直平缓 那是暗示我 前方有一片处女地等待我开垦 有时高低相间 那是启迪我 前方有一座入云峰等待我攀登 太阳帮我揭穿晨雾给它罩上的神秘 北斗为我注释夜幕给它抹出的疑点 我牵来雨丝的经线与它交织 我挥动闪电的长鞭把它追赶 我手使分针和秒针的利剪 剪断我与它之间的种种偏见 我脚蹬太阳和月亮的飞轮 碾碎我与它之间的重重艰难 啊,我的脚印是浇铸我形象的模具 有多少个脚印就有多少的新我再现 哦,地平线在变我也在变 变化中我理解人生的内涵 跋涉!向着地平线…… 2011年4月初于北京来风轩
(杨枫,北京神州雅海文化艺术院院长、法人代表。曾操盘运作图书200余部,应邀为作家、诗人、学者、官员、企业家专著作序30余篇。现出任作家出版社《大雅书系》统筹、主编。手机:13264206542 QQ:597301913 投寄书稿电子信箱:szyh2002@126.com 独立出书网站:www.chinayahai.com)
|